千万不要等完全听不到了再配助听器
江大爷今年67岁了,自从退休后就一直在家里,儿子平常工作忙也没太多时间陪他,平时的爱好就是和小区里的朋友遛遛弯聊聊天。
渐渐的,江大爷在和朋友们交谈的过程中,发现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,讳疾就医的他不愿多想,总是自我安慰再休息休息就好了。有天儿子回家发现了父亲的异常,在父亲耳边轻声问了句话,江大爷摇摇头说听不清,儿子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于是立马带江大爷到医院检查。
医院给江大爷做完检查后,诊断其患的是老年性耳聋,需要佩戴助听器,但江大爷觉得戴了助听器就等于承认自己是残疾人,而且现在还能听见声音,等完全听不到了再来配也来得及,就坚决不肯戴助听器。
小海看到上面的案例时,觉得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困难的是正视问题。
我们不难发现,生活中有很多听损人士比较固执,不愿意直面听力与助听器的问题,觉得自己还能听见声音,就不用花钱配助听器。觉得只要一戴上助听器,马上就能听到声音了,等实在听不清再来配也可以。
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!
要知道,耳朵的老化在外表上是完全看不出来的。我们平时看得见的耳朵,只是一个耳廓而已。耳朵其实一直深入到大脑内,声音通过外耳传到中耳,听小骨们震动再导入内耳。
在内耳中,有一个蜗牛状的器官就是耳蜗。耳蜗中盘踞了密密麻麻的毛细胞,每个听毛细胞感知声音中的一种音频,当听毛细胞感知到音频后就通过神经传入我们大脑,这样我们就听到了音乐、说话等各种声音。
身体机能下降、噪声暴露、外伤、滥用抗生素等诸多刺激性的因素都会导致听毛细胞受损或凋亡,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、不同类型的听力损失。
听毛细胞不是“春风吹又生”的野草,而是死一个,没一个,不可复生。没有了毛细胞后,声音就无法传入大脑,我们渐渐地从听不清到最后完全听不见。